当前位置: 首页>>展览讲座>>正文

展览讲座

刚健含婀娜——王颂余早期山水画作品展
2017-11-16 15:07  

“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刚健含婀娜——王颂余早期山水画作品展

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刚健含婀娜——王颂余早期山水画作品展”近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王颂余(1910-2005)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在山水画、书法创作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颂余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对笔墨技法的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形成了其山水画的独特面貌。颂余先生一生致力于山水画、书法艺术创作及研究,心无旁骛,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成就了一代大家风范。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类型,与西方艺术中的风景绘画不同;不是简单描绘自然的技术手段,而是传统文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图像工具和修身过程。“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荆浩)千余年来,山水画,这门最能体现中国人世界观的艺术,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独有绘画样式。山水画在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其程式化的结构图式看似“僵化”,但有着所依托的深层文化意蕴。

“观山水亦如读书,随其见趣之高下。”因此,不难理解王颂余先生早年在从溥心畬、刘子久学画山水的同时,亦随章太炎、闻一多、刘季英、裴学海、罗振玉等习文史,其意义在于,对于从“旧学”入手学习山水画的画家,是将高山流水的山水图景作为一种心灵寄托,而不是简单地将自然中的山水图像绘于纸上。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王颂余和同时代绝大多数画家一样,接受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力求创作出题材新、主题新、风格新的作品。王颂余先生曾言:“文艺竞新是必然趋势,然则何由而求新?人各有道。”在此,写生成为新时代山水画家“求新”的必然,于社会要求和个人选择皆是如此,对颂余先生这样的深研传统的画家而言更不会因此失掉传统。历史的合理性亦存在于“求新”的过程中。

这次展览的100余幅作品,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包括早期临摹的传统山水画、中年时期的写生及课徒稿。有论者认为:王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属于从临摹向写生转变的过渡阶段”,还是“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但是所谓的“厚积薄发”绝非是单纯技术上的,而是他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精习传统,写生自然,却又笔底独运心源的结果。这些作品绝非是一种“过渡性”的习作,其传达出的鲜活感、生动性胜于晚期作品,是其山水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

“刚健含婀娜——王颂余早期山水画作品展”入选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并获得资金支持。展览还得到了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的支持,四件重要作品解自以上两馆。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7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1FA/B厅

 

关闭窗口

快速链接

网站地图 疫情防控服务热线 版权声明      ©天津美术学院    津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  

移动门户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