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新闻>>正文

校园新闻

“表现的形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9-04-08 12:45  

展览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9年4月6日下午,“表现的形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学术顾问高名潞,学术主持郭雅希,策展人郝青松。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展出。此次展览是继2009年“道同形异”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相隔十年后整体呈现天津美院学院油画系的面貌和艺术方向的一次重要大展,展览梳理了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历史与当代间的关系,并以五个维度展现了油画创作的“表现”性特征。此次大展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明确推出以“表现的形状”为指向的主题。并在开幕式结束后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闫平,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艺术家赵友萍,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张祖英,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孙杰、天津美术学院主持行政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贾广健,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蒋宗文、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李鑫,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众多师生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

展览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袁文彬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主持日常行政工作的副院长贾广健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教授致辞

展览策展人郝青松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端廷教授致辞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张祖英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的早期奠基人是留日归来的李骆公先生,他1936年考入中国第一个美术学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时代,他的习作就受到刘海粟、关良、倪贻德、谢海燕等名师的好评。1939年冬,李骆公在上海美专毕业,留校读研究生,1940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个人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校长刘海粟的鼓励下,于次年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求学旅途——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大量学习研究马蒂斯、毕加索、弗拉芒克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李骆公的日本老师猪熊弦一郎和里见胜藏都是留法的,分别是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和弗拉芒克的学生,从李先生的油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到这条文脉的传承,由此也奠定了天美油画的表现性特质。之后的老院长张世范、汲成、张京生、孙建平、邓国源等先生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特征。他们对天津美院油画系的教学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天津美术学院也曾举办过以表现主义为主题的高研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表现性特征的画家。

展览现场

张京生教授在谈到个人的艺术观时认为,在精神层面存在的艺术,大都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欢乐、愉悦边界的延续和扩展。二是可贵的、独有的悲伤情感起因、转换、救赎。对此次参展的作品而言:“我有两件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一个幅题目是《美的否定之否定》,一个是《记念不应早亡的同类》,总体看它们不是政治化,也看不出民族化或中西的融合贯通。唯美的样式也不明显,具像、抽象,似与不似的表象,也不是作品的追求,有的只是我现今的一点点想法,和一点点情怀。”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教授谈到对“表现”的理解时讲道:“表现是一种内在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精神的表现力,而不仅仅是绘画的表现主义。他作品的表现性语言形式是一个漫长的生长过程,过程中既有欧洲古典绘画的精神和现代艺术的语言特点,又具有东方传统的文化基因。这三者都在我的作品中已经充分的融为一体,成为他个人的精神代表。”

展览现场

王小杰教授谈“表现”的认识时讲道:“所谓表现指的一定是自我表现。‘表现’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真实的自我认知,及自己对世界对人性的独特关注角度,它一定是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我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与精神体验中所得到的‘最强烈的意识’。”

袁文彬教授这次参展的作品是近年来创作的《多彩的世界_微信朋友圈》系列。这组作品用肖像画的方式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相貌,在形式上注重色彩和造型的主观处理。这个系列己经画了上百幅,这次挑选出五十几张组合成一幅十米长的大画。用自我感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他认为当代艺术不是追随西方的流行样式,而是把自我的真实感受溶入创作,这样的当代性才是自然和真实的,艺术应该要接文化的脉络和现实的地气。

康勇峰副教授此次展览有3幅作品参展两个系列,是近两年的新作,其中有一张去年画的《彩虹》7.2米高,是自己在绘画中的实践和思考而获得一些特别的体验和认知,个人不能满足以往概念对作品的解读,尝试着建立一些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在这样的理念下的绘画实践作品,是一种相互支撑视觉实践。

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分别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创作的五个侧面,构成了“表现的形状”展览的基本结构,策展人郝青松分析:

语言异象:张京生 张德建 祁海平 蔡锦 段晓刚


语言是存在之家,也是艺术本体所在,在现代艺术时期最臻纯粹。然而之余中国,依然处在未完成的现代性情境,现代艺术的意义不仅尚在,反而在对后现代虚无主义的反思中因为表现的执著生成了诸多出人意料的异象。

张京生从社会现实主义的年代突围出来,在光色印象中徜徉一生,及至晚年,许多人生隐喻却抑制不住地要从形色背后涌现出来。张德建的散淡人生恰如他的艺术哲学,无论窗外如何熙攘,他始终从容不迫。画面若不经意,却是苦心经营,意味深长。祁海平一生笃爱自由,心中有一个超验的抽象世界,他以书法、泼彩中的不确定去引导画面,直至抵达心画合一的终点。蔡锦将青春成长的疼痛感一直持续下来,在潮湿、阴郁的生命体验中一点点解构了故乡的植物意象,化作夜空中无尽的星空想象。段晓刚试图建构一个现实世界的平行结构,从无序中抽离出不可见的艺术秩序和生活理想。

张京生 美的否定之否定NO.1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7

张德建 作品NO.5 无题

280x160cm 布面丙烯 2018

邓国源 在田野

200X180cm (局部) 2007

祁海平 天地氤氲·夜

240×200cm 布面丙烯 2010

蔡锦 风景32

120x110cm 布面油画 2012

段晓刚 形状15号

130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历史镜像:孙建平 郑金岩 孔千 王小杰 周栋


历史并非纷乱的历史现象,而是关于问题和理论的历史叙事。身在古今之变的转型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批评者,艺术不能置身史外。艺术,即是历史的书写,历史的真实表现。

孙建平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开始了一个重要的艺术转型,从早年的个体和文化表现进入到历史表现,关注20世纪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独立问题,是为图像时代的价值反思和新历史绘画。郑金岩一直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文人与自然的精神品格,特别是其中的悲剧表现及其历史隐喻。孔千被近代以来天津城市文化中的古今中西关系所吸引,迷恋以至困扰,无所适从。某种意义上,最真实的现代性在中国就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纠结。王小杰同样关注城市和现代性问题,他以永恒他者的眼光把现代性看作一个活化石,废墟之中却有永恒。周栋冷静地旁观与再现着迅速城市化的社会景观,风雪飘摇中城市的水泥森林野蛮生长,而故乡都正在沦落成为废墟,再也无法回去,甚至无法回忆。

孙建平 文心傲骨_荟萃西南

250x600cm 布面丙烯 油画

2018-2019孙建平与邓媛媛作

郑金岩 弗洛伊德

180x150cm 布面油画 2018

孔千 夜宿何方

200X186cm 布面油画 2014

王小杰 城市空间

60x50㎝ 2019 年作 综合材料

周栋 被收藏的风景

215X310CM 布面油画、丙稀、色粉 2017--2018

图像身份:袁文彬 刘军 任震宇 张驰 康勇峰


图像时代已经到来,世界被阐释为图像,更被表现为仿像。虚拟真实的世界,重要的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和谁在看。

袁文彬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屏幕旁观窗外的世界直播,他原本就是一位肖像画家,进而寻求今天面对屏幕写生的新意义。其意义不在于摹仿的真实性,却在于阐释的可信性。刘军将消费图像置于传统剧场的背景之下,事实上是置于晦暗不清的混沌价值中,重新审视镜像的幻觉与时代的本色。任震宇曾以更为绚烂的色簇在绘画性上发展了政治波普,他更为重要的扩展在于将消费政治的人物身份从国内的有限语境扩展至世界范围,而且不止于政治明星,还涉及自由经济和信仰维度。进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老照片的色彩演绎使得历史叙事遽然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张驰笔下的消费文化,色彩固然绚烂,意境却极孤独,一个人的欢乐剧场却是无限空幻的独角戏。烟花寂寞,红尘滚滚,再热烈的狂欢也必归于虚无。康勇峰眼中的壮丽景观却是意外事故的现场,强烈的毁灭感笼罩着存在者的世界,存在就是毁灭,就是废墟。荣耀也源于对废墟的拯救,如伟大的梵高的初心。梵高成为康勇峰的一个象征形象,成为精神偶像,与世俗时代争战之声不绝于耳。

袁文彬 多彩的世界-微信朋友圈之三

200x200cm 布面油画

刘军 冷幻之四

180×100cm 布面油彩 2019

任震宇 你是我的想象91

150cmx150cm 布面油画 2018

张驰 《无处崇高》

160cmx200cm 2019年 布面油彩

康勇峰 彩虹

720x300cm 布面油画 2018

生命处境:王元珍 于小冬 赵宪辛 姜中立 刘悦


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外衣常常带来魔幻现实主义的皇帝新装,褪去装饰之后才能明白生命的真实处境。生命处境化不仅是对时间话语化的拒绝,更是对空间文化风格化的否定。回到真实,才表现出生命的意义。

王元珍笔下的日常生活更像是理想生活,阳光洗涤了过往,时间凝固在未来的某一刻,印象在穿越后成为永恒。于小冬与藏民之间有着同属一个身体般的情谊,他珍视这些未被现代性异化的古铜色的脸庞,为他们造像就是赞美高原上离太阳最近的人格。人体是赵宪辛的一个重要绘画题材,赤裸的真实被无情地呈现出来,颇为刺目而沉重。我们每个人的本质又何尝不是这赤裸的被观看者呢?姜中立画出了这个时代好像盛装的样子,却是一场假面舞会,美丽新世界的娱乐至死。刘悦一直用印象派的手法画青年一代的印象,曾经是清新的印象,如今却清新不再。他们终于长大成人,开始品尝苦路人生。依然在路上,迷茫的新一代站在十字街头何去何从?

王元珍 光与影之2

布面油画 150x120cm 2018

于小冬 燃灯节

200X186cm 亚麻布油画 2014

赵宪辛 《沙发中的裸女》

56cmx38cm 材料:综合材料; 时间:2003年

姜中立 凝固系列——盛装之六

150x50cm 布面油画 2006

刘悦 手机围城 1

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14

文化意象:周世麟 郑岱 马元 王海燕 祁峰


活在世界中,就是活在具体的文化里。文化中有深厚的写意传统,更有文化冲突和交融中更为开放的表现精神。以表现更新写意,文化转型的背后是世界观的更新。

周世麟看到了干花中灿烂的意象,完全没有衰败的样子,反而是生命永久的盛开。干花的重生,隐喻了文化和生命的更新。郑岱留法多年,更为怀念的却是传统绘画中的诗意表现,自然成为现代性的传统回视,是古今合一而非中西冲突。马元以观念艺术承接和转化传统,相对于油画带来的的视觉断裂的背后却是一种温和的古今之变方式。他在当代观念语境中使用传统画论概念和古代文玩的现成品实践,试图发展出一条与生命日常相关、生生不息的艺术之道。王海燕以花卉作为世界的镜像,世界并非写生的对象,而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如何理解世界展示了艺术的历史视野,一花一世界,既是希腊之花亦是唐宋之花和民艺之花。艺术可以看作世界的镜像,世界却并非只是地上之城,更有天空之城的超越维度。天上之水有如神助,大雨不其然倾泻在祁峰预设的纸上色粉中,瞬间地上之城崩溃坍塌,但更是一场艺术创世记,诞生了新的世界、新的历史。

周世麟 椅子干花

188x168cm 油画亚麻布 2014

郑岱 远方

89x116cm 布面油画 2016

马元 非非相 观念作品 2019

影像 9分58秒 装置 100x100x5.8cm

玄武岩 水 尺寸可变

王海燕 瓶花No.7

100X80cm 布面油彩 2017

祁峰 觀自在 雲---2009.8.9 農暦六月十九 陣雨

100×100cm 纸本色粉 2009

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表现的形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策展人郝青松和学术主持郭雅希教授主持。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教授,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王端廷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袁宝林教授,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杨卫,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高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美术》杂志副主编 盛葳、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批评家段君、天津美术学院邵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方白;策展人范晓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顾黎明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张京生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王小杰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周世麟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孔千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康勇峰等参与学术研讨会,探讨表现性艺术的当代处境与精神渊源、天美油画系的多元表现性风格、教师个案和发展方向、新表现主义与写意绘画的观念转型、当代学院教育的调整与当代艺术新趋势等等相关艺术问题。

“表现的形状——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

学术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首先由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教授开始,曹星原教授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的多个维度分析了此次展览的“表现”主题与参展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袁宝林教授从东西方艺术的横向比较中分析了表现的内涵;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从个人对天津美术学院的印象谈了此次展览的感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在发言中谈到,天津美术学院这个展览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中国的表现不称为表现主义,而是表现性,正在实践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的表现和西方的结合,但是不希望它只是一种折中的,为了讨好人的东西,它又走到了农耕文明的这种集体理想模式,集体叙事模式,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强调个人叙事,强调个人的表达,中国的表现性才能真正的生长出来,才能够有自己的真正的力量;

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端廷教授认为“这个展览里没有主题先行的主旋律的创作,在我看来是一种表扬,不知各位艺术家们怎么看,我觉得这是天津美术学院非常宝贵的品格。”他分析了西方现代艺术史各个时期“表现”的异同及其演变的线索,并指出表现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整个现代艺术的精神,就是在艺术主体上追求个人主义,在艺术本体上追求内在真实;孔千教授从天津美术学院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教学的特色谈起,对文化形态、文化生态以及地缘文化的思考,以及个人创作的体验;周世麟教授对天津美术学院的油画发展脉络非常清晰的梳理;批评家杨卫从天津美术学院的表现性与艺术土壤谈起,分析了表现主义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代多种可能性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提出,在此次展览中能够看出中国今天的绘画现状在改变,同时又呼唤、期待、盼望更有极端个性的艺术家出场;

学术研讨会现场

策展人段君从展览整体面貌和表现性绘画的情绪传达谈起,提出当下的绘画已经有很强的自觉性,引入物质性的材料在绘画里。孔千个性化的方向,颜色的变异都非常有自己的特点。张驰在超现实主义之下争取了个人画风格的空间。刘军使金属形成了一种镜像,材料把它引入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康勇峰对于颜料的物质感和触摸感的引入,已经不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笔触或者是一种视觉化的东西,而且它跟生命的倔强感很有关系。祁峰引入了雨水、自然物,甚至他个体的行动,具有一种时机,好像有一种机缘的感觉。都是比较出色的地方;高岭教授提出,天津美术学院加强重视理论研究,在这方面,在制度上,在人事上,在思想观念上给予更大的支持,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策展人范晓楠从天津的地域、人文环境与天津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群体的生活创作状态谈起,提出“不合时宜”状态的价值;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康勇峰在研讨会的发言中讲道:“我作为天美油画系年轻一代的老师和创作者,我们非常有能力、信心和勇气把美院油画系这种包容、开放、自由的优秀的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吸收更多的的优秀思想和观念,把油画系、美院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推向全新的层面,更具魅力、蓬勃傲然。”参与研讨的艺术家们也从各自的创作经验谈到对此次展览的感受。

学术研讨会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14日闭幕。

图片供稿:天美记者团

关闭窗口

快速链接

网站地图 疫情防控服务热线 版权声明      ©天津美术学院    津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  

移动门户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