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新闻>>正文

校园新闻

“津派文脉 饮湖成蹊——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开幕
2025-01-10 10:04  
2024年12月27日下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与科研及研究生处协办的“津派文脉 饮湖成蹊——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展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及130余件精美作品,系统梳理了湖社画会与天津美术学院在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呈现了二者在中国画艺术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中的重要贡献,展览旨在以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展现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中的深刻探索,为研究中国画发展历程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片
开幕式现场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艺术处处长华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恵东,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卢永琇,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党委副书记董洪霞,市纪委监委驻天津美术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李永奎,副院长陈占权,学校老艺术家、老教授代表陈冬至、王振德、霍春阳、何延喆、喻建十、赵德昌、李凤臣,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系部主任、教师与学生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和本市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参加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主持。

图片
开幕式现场


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在西方文化东渐的冲击下,进入传统与现代交汇、变革的关键时期。1927年创立的湖社画会以“提倡风雅、保存国粹”为宗旨,致力于延续传统绘画技法与审美理念,同时探索契合时代需求的中国画发展路径,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注入了重要推动力,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演进与革新。1931年,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正式成立,以国画教育为核心,汇聚名师、培养新秀,推动天津地区中国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天津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画教学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孙其峰先生等艺术大师的引领下,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积淀的“津派”中国画体系,享誉国内外。作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派文脉·饮湖成蹊”展览系统呈现湖社画会与天津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活力与艺术价值。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在致辞中回顾了湖社的历史和宗旨,强调其“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展现了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他指出,艺术不仅是外在表现,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湖社关于“修身”的主张值得当代艺术界深思。他强调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深厚的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继承湖社精神,深化文脉研究,推动中国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冬至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冬至在发言中回顾了湖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作为近代美术史上首个民间学术组织,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湖社成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通过创作与教学,为民族新文化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大量富有个性的书画作品,并培养了几代艺术人才,如何家英、贾广健等著名画家。他呼吁后人继承和发扬湖社成员德艺双馨的精神品格与文化责任感,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在发言中呼吁艺术家应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与艺术境界的提升,而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引发更多深刻的思考,重视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使当代艺术在理念与实践上更加健康地成长。


图片
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卢永琇致辞

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卢永琇在发言中首先对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美术馆精品展出季项目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策展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其次,她回顾了天津市立美术馆与湖社的历史渊源,举办的多场展览对中国画在天津的传播及津派艺术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卢永琇建议整合天津市博物馆、美术馆及天津美术学院的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对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

图片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主持开幕式

图片
与会领导嘉宾在开幕式现场合影

图片
学术研究会现场

此次展览不仅梳理了中国画历史脉络,也展示了当代艺术成果,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期间美术馆还将举办一系列相关学术活动,为观众搭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闭窗口

快速链接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天津美术学院    津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  

移动门户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