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板块
融合新生
(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在美术系的基础上扩建成为多学科的美术高等院校——河北美术学院,聚集了一大批名师,有从央美毕业、受苏派影响,注重人物、景物塑造的沈尧伊、张京生、王元珍等,也有承继延安鲁艺传统,相对重视主题创作的秦征、陈因,亦有得益于本校教学模式,一专多能的首批毕业生张世范、边秉贵、吕云所、杨德树等。20世纪70年代,学院更名为天津艺术学院。在教学上,受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艺术表现上开始呈现出主题性创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既强调恢复传统和专业性,还重视写生,如开授石膏像和肖像写生课程等;在对人才培养上,则注重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1980 年,天津美术学院正式重建,陈因担任院长,成为我国独立设置的八所美术学院之一。此一时期,学院继续广纳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增强学院发展动力。院系也从最初的绘画系和工艺系,不断扩充形成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工艺系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分成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框架逐渐健全起来,素描教学开始步入专业化和系统化阶段,从而在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间,找到了独属于天津美术学院创新与传统价值相平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完整的课程体系。
陈因、秦征、李家旭、张世范、张蒲生、王晶猷、沈延祥、孙廷卓、边秉贵、白庚延、吕云所、杨德树、李春朴、 高振恒、张京生、颜铁良、沈尧伊、王元珍、曹春生、王家斌、霍春阳、庞黎明、郭津生、刘建强、杨沛璋、姜陆、吴长江、颜宝臻、张耀来(以年龄为序
探宝山——出发之前(素描组画)
陈因
11cm×16cm
1953年
远方来客
秦征
51cm×41cm
纸本铅笔
1950年代
农民像
李家旭
28cm×20cm
纸本铅笔
1989年
老人像
张世范
35cm×28cm
纸本铅笔
1983年
奶奶
张蒲生
32cm×20cm
纸本铅笔
1962年
素描人体
王晶猷
109cm×76cm
纸本铅笔
1963年
老八路
沈延祥
40cm×27cm
纸本铅笔
1973年
男人像
孙廷卓
40cm×27cm
纸本铅笔
1975年
人体速写
边秉贵
64.5cm×43cm
纸本铅笔
1974年
回师大梁
白庚延
16cm×24cm
连环画
1983—1984年5月
申梁域大伯
吕云所
30cm×20cm
纸本铅笔
1971年
人像写生
杨德树
60cm×47.6cm
纸本铅笔
1978年
早春
张京生
80cm×107cm
纸本铅笔
1974年
中年素描头像
颜铁良
42cm×33cm
纸本铅笔
1978年
抗战音画—蒋兆和
沈尧伊
120cm×80cm
纸本铅笔
2015年
程师傅
王元珍
39cm×27cm
纸本铅笔
1976年
课徒稿四
杨沛璋
100cmx70cm
纸本设色
1987年
课堂写生男人体
姜陆
123cm×88cm
纸本铅笔
1981年
杨本家
吴长江
65cm×50cm
纸本炭笔
2016年
世界音乐家系列之《安魂曲》
颜宝臻
35cm×24cm
纸本铅笔
2020-2022年
素描人体
张耀来
46cm×39.5cm
纸本铅笔
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