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津彩绘梦·疆韵传情——天津美术学院援疆支教工作成果汇报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崇德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学工部、党委统战部、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天津美术学院2025援疆支教团承办。


开幕式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副院长陈占权,以及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党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党政领导,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在津学习的教师代表,以及2025年援疆支教团全体师生共同出席。开幕式由党委学工部部长、校团委书记史雅宁主持。

党委学工部部长、校团委书记史雅宁主持开幕式

2025年援疆支教带队教师陈昆发言
2025年学校援疆支教带队教师陈昆介绍了本次支教活动及展览的筹备情况。他指出,展览既是对这段跨越山河之旅的温暖回顾,也是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与社区实践有机链接的系统呈现。展览内容分为四个板块:一是自2021年以来援疆工作的文献与影像资料;二是师生围绕新疆题材开展的课程创作;三是以“昆仑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诗画展”复刻;四是从美育工作站延伸出的“童诗班”,展现孩子们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陈昆讲到,真正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展出的画作上,更体现在孩子们日益增长的自信、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同学们对“艺术社会价值”与“教育者责任”的深刻体悟。

援疆支教团学生代表许光兆发言
在学生代表发言环节,2022级动画编导专业许光兆通过“援疆日记”简笔漫画,回顾了106天支教生活的点滴。他分享了从青涩到坚定的成长历程,将师生之间的温暖互动转化为有温度的线条,在实践中领悟“以真心点亮希望”的教育真谛,并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信念。

援疆支教团学生代表张坤铭发言
2022级雕塑专业张坤铭回忆了初登讲台时面临学生基础不一、课堂习惯多样等挑战的经历。在带队教师“点拨关键、放手磨炼”的指导下,她逐步掌握了教学节奏,勇于承担课程责任。支教结束后,她仍与当地学生保持作品交流,这份持续的牵挂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固拉合玛镇中心小学“驼铃艺社”负责人冯娜发言
冯娜老师对天津美术学院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她回顾了阶段性合作成果:3月“社会美育工作站”揭牌,4月“驼铃艺社”成立,5月“云端书法课堂”覆盖20余所学校、惠及3000余名学生,6月成功举办“主题诗画昆仑展”。她特别感谢邱志杰院长在策勒开展的专题讲座及图书、画材捐赠,为当地教师“添方法、增资源”。冯娜期望校地双方继续深化合作,让优质艺术资源在策勒扎根生长,使美育之种在大地上持续开花结果。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在致辞中系统梳理了学校自2021年以来教育援疆从“单点派遣”到“系统推进”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以支教团为纽带,融合“情”“育”“艺”的“天美模式”。他指出,“线上书写课程”“乡村幼儿园公共艺术空间改造”“安全教育融入艺术宣传”“诗画展与童诗工作坊”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对接了学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实际需求。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社会美育工作站”等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可移动的博物馆”等项目,让更多优质艺术资源惠及边疆各族群众。

学校领导教师与援疆支教团师生在展览现场合影






展览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援疆支教团带队老师陈昆:
大家好!我是2025年援疆支教团的带队老师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的陈昆。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段跨越山河的旅程,以及这场展览背后的点滴故事。
今年三月,我们天津美术学院12名师生,怀着一份热忱与责任,响应号召,奔赴新疆策勒县。我们带去的是一份用艺术进行“长效守护”的初心。
回来以后筹备这次展览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温暖的“复盘”。我们带回了沉甸甸的行囊——里面有师生们数千公里的行程记录,有与当地孩子们共同创作的诗画作品,以及无数充满惊喜与感动的瞬间影像。
很多稚拙却真诚的小画中,背后有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故事。我希望能还原那段教学相长的时光,让大家看到孩子们笔下的天山雪莲是如何绽放,看到戈壁滩上的胡杨林在他们想象中焕发光彩,也能看到我们天美人如何将专业所学,转化为一节节有趣的美育课堂。布展时,我们刻意保留了部分作品原初的样貌,这是那是那段时光最真实的印记。
这次展览的内容分位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集中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自2021年启动援疆支教工作以来的资料文献。从2021年的初步探索,到2024年的持续深化,再到我们2025年的接力前行,一串串足迹、一幅幅影像,记录的是天美人在援疆路上不曾间断的接力、传承和探索。
第二板块重点展示了援疆支教团同生们的创作。这些作品是同学们专业能力的体现,是他们对新疆壮美风光、淳朴民风最直接的感知与深情的表达,是教学实践与艺术感悟交融的结晶。
第三板块是我们支教团的中期活动,在策勒县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成功举办的“丝路染墨韵 童心颂昆仑”诗画展的再现与复刻。作为美育工作站揭牌后的首次大型活动,展览以昆仑文化为主题,将孩子们的原创诗画用现代视觉语言重新呈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巧妙融合,充分展现了策勒孩子们蓬勃的艺术创造力。
第四板块是临近支教尾声,美育工作站的活力依然不减。6月,张梓倩教授团队的加入,工作站开设了策勒童诗班。这个板块展出的是孩子们创作的童真诗篇,我们的美育工作从绘画向更广阔的艺术表达领域深化,为当地孩子打开了又一扇感知与表达自我的窗口。
如果说这次支教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我想并非仅仅是这些挂在墙上的画作。而是我们亲眼所见的变化:是孩子们开始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当地老师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感受美;是我们天美的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教育者的责任,“文化润疆”这个宏大的词汇,在一次次共同调色、一起勾勒中,变得可触可感,具体而微。这个展览,是我们交上的一份阶段性的答卷。它讲述的是:相遇成长为陪伴,短暂奔赴激荡出悠长的回响。
最后,我代表援疆支教团,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与关怀,感谢策勒县师生们的信任与陪伴,更感谢支教团每一位成员能保持自己的骄傲的同时,还是始终和我同舟共济。
艺术的力量,在于连接人心,在于播种希望。愿通过这次展览,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来自边疆诗画的温度,看到孩子们心中绽放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将继续前行,让美育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新疆策勒县固拉合玛镇中心小学驼铃艺社的负责人冯娜:
大家好!我是新疆策勒县固拉合玛镇中心小学驼铃艺社的负责人冯娜。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策勒,代表我们的孩子们,向咱们天津美术学院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其实我们策勒,也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辽阔的戈壁,威武的昆仑山,还有甜美的瓜果,更有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和渴望艺术的心灵。正是如此,在咱们天津美院持续多年的帮助下,可以说我们策勒的艺术教育,是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啊。天美的老师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美育理念,还通过课堂教学、社团建设、下乡送教等多种方式,为我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就在今年3月份,天津美院策勒县社会美育工作站顺利揭牌,我们携手架起了“以美育人”的连心桥,促进了我们津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月,在支教团的助力下,我们中心小学的“驼铃艺社”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美育盛宴,我们共同见证了乡村美育发展的里程碑时刻,寓意着丝路驼铃在艺术教育中回响不息。5月,天津美术学院联合策勒县教育局共同启动“云端书法课堂”,通过线上直播教学,为我们策勒20余所中小学的3000余名学生开启汉字书写系统课程,获得了当地的热烈反响。6月,援疆支教团同驼铃艺社成功举办策勒县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诗画昆仑展,我们教育局蔡炼书记感慨的说:“这次展览不仅擦亮了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更是巧妙的将昆仑精神融入了艺术创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邱志杰院长率队前来策勒,为我们当地师生开展了一堂《从丝路地图到科普美育》的专题讲座,这场讲座如同雨露甘霖,令我震撼的不仅仅是,他作为艺术教育革新者的远见卓越,更是他展现出将艺术融入科技、城市与社会的行动力。与此同时,还为我们捐赠了美育图书和画材,这些资源像涓滴之水,滋养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让我们策勒的美育工作者不再孤独前行。
我想借此机会真诚呼吁:恳请能继续与天津美院深化合作,让优质的艺术资源持续扎根策勒,让策勒的孩子们能跟着美院老师学更多、见更远,让美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最后,我想说:津疆情深,美育同心。
谢谢大家!





援疆支教团学生代表许光兆:
大家上午好!我是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2022级动画专业本科生许光兆,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深感荣幸。今天,站在这里回望那106天的援疆支教之旅,心中满是感动与收获。
很早以前,我便常听闻边疆志愿者和援疆工作者的故事。他们以满腔热情和坚定坚守,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青春。我一直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得知学校组织援疆支教,我毫不犹豫报名,带着期待与责任,奔赴那片遥远而神圣的土地。
出征仪式上,我们每个人都许下了心愿,我的是用漫画记录援疆生活。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要用一生去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最简单的线条往往能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于是,我用简笔画记录每日点滴,将心中感动化作一页页“援疆日记”。
在我的画笔里,我把自己画成一只“浣熊”。初入团队时,我也曾拘谨担忧,怕自己能力不足,拖累大家。但随着日子推移,我收获了来自团队如家人般的支持与温暖。夜里,同伴生病时大家默默的守候;办公室里,一次次热烈的讨论;挂起展布时,大家并肩协作的场景……这些记忆,都一一定格在我的日记里。
在我的记录里,每一位老师和伙伴都有着独特的形象:曹老师是戴着眼镜、慢条斯理的“水豚”,孟老师是憨态可掬的“熊猫”,陈老师则活脱脱是《功夫熊猫》里那位睿智的“师傅”。这些形象或许稚拙,却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欢笑与付出,是我们在祖国边疆留下青春足迹的最好见证。
这本日记,记录的不仅仅是106天的支教时光,更是我从青涩走向坚定、从迷茫迈向清晰的成长轨迹。课堂上孩子们稚嫩的笑容、墙绘前我们专注的笔触、展览布置时大家的汗水与笑声……都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难忘的片段。通过参与援疆支教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用真心去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光;支教的意义远超于知识的付出,它是一段与孩子们、与伙伴们共同成长的宝贵旅程。
这段经历,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礼物。它让我更加坚定了“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需要”的信念,也让我懂得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谢谢大家!





援疆支教团学生代表张坤铭:
大家上午好!我是雕塑专业2022级本科生张坤铭。今天,有幸作为学生代表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援疆支教经历,内心满是感恩与激动。
身为天津美术学院第三批援疆支教团成员,亦是“津和美术实验班”的首批支教老师,我始终深感这段经历无比珍贵且荣幸。出发之前,我以为自己学了几年专业课,又有过助教经验,带孩子们画画应该不难。然而,当我真正站上策勒的讲台时,才发现事情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有的孩子连握笔姿势都需从头教起,有的孩子上课难以静坐,还有的孩子不敢主动提问。各种情况让我一度有些手足无措。
幸运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带队老师陈老师总会及时现身。他不会直接替我解决问题,而是点明要害,指引方向,随后留出充足的空间让我自行尝试、探索。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我慢慢学会了独立承担教学任务,逐渐找到了课堂的节奏,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师。
我也要特别感谢学校的支持。还记得支教期间,学院领导跨越千里来到策勒,看望我们这些学生。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后方”。三个月里,学校的关心与鼓励,一直是我们在西部安心教学、用心付出的最大动力。
支教的日子虽已落幕,但留给我的,是绵延不绝的珍贵记忆。我深深领悟到: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以责任为火种,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支教,不仅是我们的无私付出,更是孩子们给予我们的珍贵回馈。最令我动容的是,即便离开了策勒,孩子们依旧与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会把新画的作品拍给我看,认真请教画面的问题,也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那一条条消息中,蕴含着牵挂,饱含着信赖,更闪烁着他们眼中璀璨的光芒。
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身为一名艺术学子,肩头不仅承载着创作的追求,更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未来,无论我漫步在艺术的道路上,还是投身于更多的教育实践,我都会铭记在策勒的时光,用画笔构筑沟通的桥梁,用真心托起孩子们的梦想。
最后,我想把最真诚的感谢送给每一位支持我们的领导和老师,也要把这份感谢送给策勒那些眼里有光的孩子们。是你们,让这段旅程充满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前行的方向。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