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新闻>>正文

校园新闻

红色记忆浸润课堂 时代使命赋能教学 ——校领导出席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并指导工作
2025-09-22 14: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峰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天津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9月19日上午,组织开展“红色记忆浸润课堂 时代使命赋能教学”思政课教学研讨与集体备课会。副院长寇疆晖、市纪委监委驻天津美术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李永奎、副院长陈占权出席并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研讨。


在本次集体备课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美丽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题,提出五点教学思考。杨美丽老师从破除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认知出发,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正确认识全民族抗战历史,自觉抵抗历史虚无主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同时也要警钟长鸣,关注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随后,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李士芹老师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融入思政课为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李士芹老师围绕“上海合作组织的历史进程、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组织架构、上合组织赋能津城的生动实践和上合峰会进课堂的教学思考”四个方面,提出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三堂大课。



教学展示环节结束后,我院各门思政课教研室主任分别作“上合天津峰会”和“九三阅兵”融入课程的教学备课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主任师林老师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多维角度分析了时下热点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并结合天津美术学院的特色实践,现场讲授专题《从上合峰会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主任李墨老师以“艺术学子的历史担当与人生追求”为主题,提出要引导学生用艺术铭记历史,用创意点亮未来,用设计服务社会,将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主任刘晓佳老师重点分享了如何在纲要课教学中用好“九三阅兵”和“上合峰会”素材,指出可以从“九三阅兵”中的图片对比、车牌设计、曲目演奏等素材,以及“上合峰会”中的“上海精神”、天津外交等实践中挖掘教学资源,找准教学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李茹表示,此次备课活动充分体现了我院教学团队对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创新。未来马院教师要围绕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定位,打造具有美术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全院教师要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思政课教学再上新台阶。



校领导对老师们的精彩展示和本次集体备课会给予高度认可。陈院长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教学备课中,思政课教师要对标时代与历史要求,确保内容站位高、方向准;也要彰显教师专长特色,使讲课素材丰富扎实、经得起推敲;还要回应学生所需所想,紧密结合天美特色,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寇院长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成效显著,其打造的思政课程更是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精准把握三大核心方向:一是“介入”,各门思政课要选取贴合学生认知与时代需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探索事物本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融合”,思政课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将艺术、社会学、政治学与思政教育等多领域知识有机结合,丰富课程内容维度,拓宽学生视野;三是“专业”,在打造富有“艺术味”的思政课堂时,积极引入专业教师的客观视角与学术判断,既能提升课堂的专业深度,又能增强教学感染力,助力学生构建全面、科学、辩证的价值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李组长提出,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展现出三大鲜明特色:一是“新颖”,马院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元,教学内容紧密契合社会热点,素材选取充分结合美院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课堂氛围生动活跃。二是“详实”,马院教师的教学架构系统完整,数据资料扎实丰富,展现出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教学态度,确保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说服力;三是“融通”,课堂讲授深入浅出,毫无说教之感,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注重拓展积累新理论、新要求与新案例,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学期的工作方向,更通过集体备课深化了教学共识,增强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更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投入到教学工作,把教学研讨内容融入实际教学中,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关闭窗口

快速链接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天津美术学院     津ICP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      中文域名:天津美术学院.公益   津ICP备05013602号-4 

移动门户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