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9日,在越南胡志明市范朗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生媒体艺术节(ISMA)中,我校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生李召杰、郝帅炜、宋庆昊、许佩霖在工作坊创作中荣获3个奖项。
第六届ISMA艺术节以“未来媒体:人・河流・城市”为主题,通过影像、动画、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技术、自然与社会的交汇融合。活动包含在线竞赛、72小时创意工作坊以及学术论坛,来自中国、越南、美国、韩国、日本5个国家近60所大学的师生们齐聚越南范朗大学。我校实验艺术学院王帅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受邀参会,凭借扎实的创作实力与深刻的人文思考,在合作中展现出实验精神和影像创作、制作能力,最终与同学所在工作坊团队分别斩获最具影响力奖、最具创新奖和最佳技术奖。

“第六届ISMA国际大学生媒体艺术节”开幕式
范朗大学TranThiMyDieu校长致辞

开幕式及首日活动集体合影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团队
教授:王帅
学生:李召杰、郝帅炜、宋庆昊、许佩霖
在“72小时工作坊”影像创作竞赛单元,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以小组为单位,以“人・河流・城市”为主题,以“情境化、协作化”为特色,以胡志明市标志性建筑及区域为聚焦空间限定展开。每个小组从胡志明市十六个特色地点中划分区域,前往代表该城市丰盛自然资源的草坛公园、西贡河滨公园、新月湖公园,拥有深厚历史遗产的独立宫、胡志明市博物馆,以及极具城市特色的地标塔81、蒙桥等地进行创作实践。
天津美术学院学生参与影像短片创作奖项




最具影响力奖
《胡志明身体里的每一次呼吸》
区域划分:独立宫 草坛公园
参与学生及担任工作
李召杰 导演
郝帅炜 摄影
创作源于游览胡志明市草坛公园和独立宫的经历,通过对该地区相关场景的深入了解与信息收集,发掘其自然资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打破传统城市面貌在影像创作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展现城市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链接与融合。影像运用将自然与建筑拟人化的创作手法,以弥合人与环境的界限;视觉上运用AI技术将实拍图转换为X光片效果,揭示城市内部结构的“身体性”。以“城市之息”为意向,拓展人与城市共生共存的现实想象。
最具创新奖
《绿荫吞噬怪物时》
区域划分:地标81 温家园
参与学生及担任工作
宋庆昊 摄影 分镜头设计
作品《绿荫吞噬怪物时》以越南胡志明市Landmark 81建筑群为场景,用“噪音怪兽”隐喻城市化对青年的心理映射,通过中央公园绿洲实现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和解。创作融合实拍、AI生成(声波转怪兽视觉)及三渲二动画技术,动态海报与VLOG强化多媒介叙事。紧扣ISMA 2025“人类—河流—环境”主题,彰显技术赋能艺术的跨文化价值。以河流为叙事线,对比城市噪音与自然声音,探索生态治愈力,提出“自然绿洲”作为现代性解方,呼应越南可持续发展路径。
最佳技术奖
《GAME》
区域划分:范朗大学第三校区
参与学生及担任工作
许佩霖 编剧 AI制作 剪辑
创作灵感源⾃对范朗⼤学的第⼀印象,“将校园⽣活变成游戏”。从谷歌地图切入范朗大学的校门,跟随“玩家”的脚步,通过连接教室、图书馆、游泳池和⾛廊,将校园体验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聚焦克服挑战的时刻,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能⼒的培养和⾃我的发现,而毕业典礼是每位“玩家”⾛向胜利的结算画⾯,这也同时寓意新的开始。
“72 Hours Workshop”72小时工作坊工作现场







我校学生在此次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收获颇丰,23级研究生李召杰表示:“这场跨越语言障碍与文化壁垒的合作,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不同流程与技术运用的影像制作方式,也接触到更具创新性的影像艺术视觉表达,为之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指导。范朗大学优美的校园生态、活跃的艺术创新氛围,以及同学志愿者们的友好与热情,为我们留下了难忘而珍贵的共同记忆。”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跨越地域的影像媒体艺术创作挑战赛,也是一次促进中外师生交流、推动国际院校创新合作、增进世界师生美好情谊的盛会。在此次活动中,天津美术学院的创作团队在国际舞台上,通过艺术创作,与来自五个国家的青年艺术家展开启迪思想、激发灵感的艺术之旅,展现跨国协作的创作力,共同绘制文明对话新途径。